抖音什么时间上市?
抖音于2016年9月上线。直到今年春节之后,它一直在得到改进。可能感觉它在使用大量资源之前就已经耗尽了。产品的出色数据性能使头条迅速决定将各种交通明星BD促销资源用于此。抖音迅速成为头条战略产品。当然,在头音中也使用了头条的核心算法优势。最初,在产品级别添加了算法推荐模型,以确保内容分发效率。Tik Tok(抖音)是今日头条推出的简短视频共享应用程序。它于2016年9月启动上线。它是一个社区平台,致力于为年轻人创建和共享短音乐视频。抖音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创造各种游戏玩法。用户可以使用该软件选择歌曲并拍摄音乐短片,以制作自己的作品。
抖音是在2016年9月上市的,2018年4月13日,抖音方面表示2018年3月份累计清理27231条视频,8921个音频,89个挑战,永久封禁15234个账号。
如何看待知乎预计4月22日在港股上市? 抖音什么时候上市(抖音什么时候上市知乎)
我眼里的知乎。
从另一个热度更高的关于知乎上市的话题下过来的,本来想直接回答那个问题的,由于收到了知乎寄来的抗疫大礼包,拿人嘴短、吃人手短,在这个中性的回答下展开下。
首先,跟我不喜欢参与键政的理由相同,我也不喜欢对企业的经营指手画脚。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都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很多时候甚至“人算不如天算”,不是真正参与其中的人只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地瞎指点江山。
但是,不瞎指点江山不意味着不去参与。行政管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企业的经营也与用户的感受息息相关。我不支持站在管理者甚至决策者的角度纸上谈兵,但是非常支持站在自身的利益和感受的立场,为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发声,同时也尽可能地听取、理解、接受其他不同的声音,让拍板决策的人能够掌握尽量全面的信息。
因此,作为以知乎为主要平台的创作者和用户,仅在此分享下自己的感受,希望对平台的发展有所帮助,也对读者能带来益处。
第一次听到知乎是大学的时候,大概是2008-2010年之间。当时大学生中最风靡的网络平台应该是人人网。知乎我是从搞信息学竞赛的高中同学那里听到的,从未从大学的化生基科本专业,以及及化学、生物、协和等相近专业的同学那里听说。
对知乎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比较高逼格、跟计算机专业有关的网站,跟我们这些搞纯理科的底层搬砖工们没有任何关系。
就这样保持着“听说过,没用过”的状态很多年,一直到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期间可能什么时候注册过账号并看过几次,但是印象淡到完全记不起来了。
从清华毕业后,去巴黎综合理工念了个两年制的硕士。留学期间,除了每周和父母打电话,偶尔上人人潜水看下同学们的状态外,几乎与国内断绝了联系,时间都花在科研、学习、旅游、参加法国人的聚会、参加中国人的三国杀上。所以也略微有点不太理解很多明明已经在国外扎根大量人还花费大量时间在中文互联网上。
回国后,发现互联网完全变了天。人人网半死不活,微信几乎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工具,微信朋友圈似乎多多少少取代了人人网的熟人社交的作用。倒是微博似乎没怎么变,还是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又热火朝天。
回国后空闲时间多了很多,上网的时间也多了很多。由于微信好友太少,又始终与微博的氛围格格不入,于是开始有时刷刷知乎。当时知乎上还是有很多看上去很专业的回答,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似乎也还像是那么回事。由于我什么都不懂,所以辨别不出太清,感觉上至少比人人网和微博靠谱。
工作两三年后,由于岗位和分工的调整,需要偶尔在网上写写文章,虽然主要是主流媒体和搜狐网易之类的,作为尝试也开始在知乎上试试水。
作为实验,按照知乎上比较容易受欢迎的方式写些干货、抖抖机灵,找些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发上来,其中一个关于高中同学保送复旦面试时的神奇经历莫名其妙地就千赞了,认真写的一些干货反而没什么人看。于是还是三天打鱼两月晒网地随便写写。
后来澎湃新闻有一篇评论约稿,主题是四川利用大屏幕网课,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一起听顶尖高中的课,老师也跟着教学和答疑,一些高中甚至从“零一本”变成了“有北大”。这种极其巨大的差异使我认识到,很多学生其实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但是受制于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互联网却可以做到这点。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以前的领导同事、校友同学偶尔会叫我帮给他们的小孩辅导功课。辅导下来感觉效果很好,主要是自己以前记忆和悟性不行,从笨蛋一步一步学上来、搞竞赛、保送清华,所以基础和逻辑都比较扎实和完善,辅导普通学生效果很好。同时还发现上海的区重点的很多老师的水平还不如重点高中的高中生,甚至一些市重点的老师其实也不咋地,知识体系不全,思路条理不清,逻辑分析能力弱,只是讲课讲题经验丰富。
知乎也是以分享知识为主要宗旨的平台,于是就偶尔在知乎上写写以前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的干货。然而也没多少人看,直到有一天其实不是很认真地回答的“我现在初二,想上清华,该怎么努力 ?”的问题,一觉醒来居然将近万赞,后来陆陆续续两万多赞,让我信心大增,于是以认认真真地更新学习经验为主,抖机灵讲趣事为辅。
分享学习经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光讲些方法论的东西有些空,直接讲技巧套路又是误人子弟。针对课本中概念太精炼、干瘪、枯燥,推理过程也精炼难懂的问题,结合自己高中时从啥也不懂,只能一步一步硬推、硬啃、瞎想,最后得到的牢固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在知乎上开了几个专栏,把自己最擅长的数理化生的基础概念的原理和解释、每一步的分析推导和推理、概念之间联系写清楚,作为辅助学习的讲义。计划把讲义更完后,继续更新用最基本的原理和公式,用最直接和明确的思路,一步一步解决简单和中等甚至少部分难题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天才和灵感。最后再分享些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技巧的逻辑原理。
就像刚才说的,刚开始觉得知乎上有很多有质量有水平的回答,并且占到了我看到的回答的大多数,可能是由于知乎的点赞之类的推荐机制导致的。
从大约五年前开始,bilibili、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突然爆火。可能是小时候看了太多简短而无营养的笑话,以至于对这类简短又有冲击力的娱乐有了免疫或者麻木,更喜欢长篇的、递进的娱乐,比如剧情游戏、动漫影视剧、小说之类的。所以一直没有用过这些软件。
后来各种平台上被今日头条的广告狂轰滥炸。由于习惯了主动检索信息,对像微博似的消息莫名其妙乱七八糟的头条也没什么感觉。还是偶尔刷刷知乎。
从大约两年前开始,知乎也开始变得有些像快手抖音,开始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的短视频。有时候感觉又有些像微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话题和消息。于是我刷知乎看内容的时间越来越少,主要时间花在找合适的问题创作和蹭热点上。
从大约去年开始,知乎上突然开始充斥着很多争论甚至骂战。各种戴帽子、宣泄情绪、制造对立、讥讽嘲讽、或真或假的内容开始多了起来。并且很多都不是事关作者自身切身利益的事,而是就是莫名其妙的口水仗和键政斗争。特别是评论区,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到现在,已经极少花时间浏览知乎了,就算看也只是查查看些专业方面的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是没法看了,除非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以前还会看看评论区,有些评论也很精彩。现在基本上不看了。
好在我主要写些学习、校园生活、趣事之类的,评论区一般还比较干净。为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开始把东西发在微信上。至今仍没有使用头条、哔哩哔哩之类的平台,因为他们的娱乐性太强,娱乐和学习混在一起的话,学习几乎毫无竞争力。微信现在几乎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工具。
以前觉得知乎是一款有鲜明特色的平台。不管是从刚开始的“高逼格”,还是后来的有知识和质量,特别是点赞的推荐机制。
但是现在觉得知乎越来越与微博、头条、快手抖音、小红书同质化。似乎每款软件都像一点,但又不那么像。既有像头条一样的推荐内容,又有像微博一样的各种热榜,还有小红书的各种带货。
我没有正儿八经用过头条快手抖音,只是根据了解到的各类机制、算法、推荐,以及同事朋友们都介绍,也算略知一二,不一定准确。不过既然微信都开始疯狂地夹杂推荐短视频,这可能就是潮流趋势吧。
现在还在用知乎,主要是因为自己在上面写的东西有人看,多少也占了互联网滚雪球的效应的光,以及自己略懂一点宣传方法的特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与微博、快手抖音、头条、小红书、现在的哔哩哔哩实在不相容,能用来消遣的平台也只剩知乎。
如果我不是那么排斥上面这些软件的话,知乎作为一种消遣,可能真的对我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想想也是,真正有质量的信息其实大都是经过时间积淀的,而不是追随潮流和热点的。知乎上以前那些高质量的内容,其实更接近于“百科”。然而百科是放在那里供人查阅的,天然不具有吸引流量的优势。流量应该算是互联网企业的命脉和血液吧。所以知乎独有的高质量的优势,反而成为他作为企业的短板。
另一方面,由于知乎并不是百科,因此也必然不像维基百科甚至百度百科那样门类齐全,所以也不能真的当作百科来运营。
知乎最独特最有优势的大概是经验,既往高质量回答和文章中的经验,一些既不是百科也不是热点的各种经验。但是经验不是热点,很难带来足够的流量。经验也不是百科,很难直接方便地查阅。
总之,知乎与我,已经从阅读的平台变成书写的平台。